文学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耽美 >大明元辅 > 第1227章 手握大军八十五万

第1227章 手握大军八十五万(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明明首辅申时行就是心学派的人,六科之中的心学派官员也不在少数啊?

为什么?

换句话说,就是他手底下的这些军队只是因为“奉皇命”所以听他的临时指挥,平时并不归他管,这个就显然不满足造反的必要条件。

造反需要的是长期把持一支军队,把这支军队养到只认这个统帅,而根本不认皇帝的程度——所以朝廷压制的一贯都是总兵,而不是什么巡抚、总督亦或者经略之类的文官。

毕竟,这年头的总兵基本上都是靠家丁打仗,而家丁是不认皇帝圣旨的,他们只听家主的吩咐。李成梁等就不说了,即便戚继光号称不养家丁,但实际上整个戚家军都相当于是他的家丁,差别只是他没有拿戚家军士兵的卖身契罢了,从威望上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也是去年戚继光进京任禁卫军司令的时候明明只带了那么点人,也老老实实停在京师之外早请示晚汇报,询问自己什么时候可以进京的原因。

因为文官的军权来自于皇帝,自己没有“嫡系部队”,所以不必防备他造反,而武将都是有嫡系部队的,这就不得不防。

所以协理京营戎政早就是实际上的京营“一把手”了。而且那还是以前,经过高务实去年的一番骚操作,京营分成了禁卫军和生产建设兵团,此二者都直接听命于“协理京营戎政”——即高务实本人。

而这其中,生产建设兵团不负责作战,只负责后勤、装备等事务。于是负责作战的禁卫军变得有且仅有唯一一个顶头上司,也就是戎政侍郎。

换句话说,现在哪怕是皇帝要调动禁卫军,理论上来说都必须通过高务实这个戎政侍郎。

本来这个制度的设立,是因为当时高务实要确保禁卫军不会也被当成过去的京营一样,被朝廷各部呼来喝去瞎使唤,做些扫洒大街、疏通下水道之类的事情而耽误了练兵,但后来就形成了一种情况,即戎政侍郎正儿八经地拥有了禁卫军的控制权。

这个局面,相当于戎政侍郎和禁卫军司令之间已经形成了类似于总督与总兵的关系,也就是文官控制武将,文官实际上是“文帅”。换言之,如果现在京营体系下面又新设诸如御林军、羽林军之类与禁卫军并行的编制,则他们也都应该是戎政侍郎管辖的。

大明朝廷对这个问题其实是有深刻认识的。

现在对高务实的质疑,虽然是由于他直辖的军队过于庞大和精锐而起,但矛盾的焦点不是他会不会造反,而是他现在责任太过重大——手底下的军力已经达到全大明的七成以上,而且全是“九边精锐”,再加上“拱卫神京”的禁卫军,这些全都是能战之军,远不是南京各卫所的那些望风而逃之辈可比。

二十多岁的年纪,掌握如此大的力量,一举一动都事关天下安危,这万一要是出了事,他承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质疑这一点的官员尤其奇怪的一点在于,高务实虽然身份地位很是特殊,实学派官员肯定不介意他执掌这样的大权,可是……心学派呢?

为什么内阁也同意了,六科也同意了?

如此麻烦就来了,高务实以戎政侍郎兼任蓟辽、宣大七镇,就相当于是掌握了大明京师及周边几乎全部的作战兵力。

有好事官员掰着手指头算了算:辽东有兵十八万,蓟州有兵十八万,昌平有兵六万,宣府有兵十三万,大同有兵十二万,山西有兵七万,保定有兵四万……七镇总兵力高达七十八万有余。

如果再加上禁卫军的六万,那就是将近八十五万大军!

错非高务实是个文官,而且是“历代忠良”的出身,否则现在等着他的可能就不是什么“质疑”或者“议论”,而是直截了当的口诛笔伐,甚至“人人得而诛之”了。

其实现在质疑这个任命的官员倒也不是怀疑或者担心高务实会造反,因为那其实并不可能——文官的统兵权是直接来自于皇帝的临时任命,并不代表他对这些军队有所经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