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五代十国往事 > 五代十国往事 第243章 东都疑云

五代十国往事 第243章 东都疑云(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五代十国往事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而当袁象先和赵岩拥立了朱友贞之后,两人立刻权倾朝野,只手遮天,把后梁搅得乌烟瘴气,并在十年之后灭亡。难道这只是朱友贞报恩吗?亦或是,朱友贞究竟报答的是怎样的“恩”?

6,朱友贞即位后,同样要对诛杀朱友珪一事给出合理的解释。

按照朱友贞的官方解释,先帝朱温打算传位给朱友文,而朱友珪的谋逆之心已经有所显露,所以朱温病危时,朱友文秘密上奏,请父亲一定要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免遭不法分子的毒手。朱温深以为然,连忙下令让朱友珪去东海之滨莱州。朱友珪眼见事情败露,狗急跳墙,就把朱温杀了,随后又伪造诏书,滥杀无辜杀朱友文。所以我受群臣拥戴,终于为先帝报仇雪恨……

既然是朱文友密奏,那你咋知道的?至于朱友珪在极短时间内一天就完成了谋划、部署、入宫行刺、封锁消息……就回到了第1个问题。

政变成功后,面对袁象先、赵岩的邀请,朱友贞却不敢进洛阳即位,而是在自己的地盘东都开封府登基,似乎也是在回应第5个问题。

3,朱友珪即位的诏书,对诛杀朱友文给出了官方解释,说朱友文派人入宫行刺未果,幸亏朱友珪救驾及时,所以就把皇位传给朱友珪吧。

按照该“诏书”的说法,朱友文刺杀朱温未遂,朱友珪见义勇为。证据呢?朱友文的刺客呢?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如此重要的证据居然凭空消失不见?派来几个刺客?如何潜入深宫大内?为何不处罚严重失职的皇宫安保人员?最重要的一个疑问,朱友珪怎么会在那时出现在皇宫?是他凭借一己之力杀死刺客的呢,还是带着手下兵马?如果带着手下兵马,你怎么会在深更半夜带着军队出现在皇宫内?

这封“诏书”可谓漏洞百出,疑点重重,简直堪称朱友珪的认罪自白书!

4,敬翔是朱温托孤的最大知情人,据记载,朱温让敬翔把朱友珪外放,暗示朱友珪是枚定时炸弹,一定要把他驱逐出中央,离首都越远越好,所以才授予其莱州刺史。

也就是说,敬翔知道朱温肯定不想把皇位传给朱友珪。面对这个最重要的知情人,朱友珪既没有重金收买,也没有罗织罪名陷害杀死,而是将其孤立、边缘化。他难道不怕敬翔将真相昭告天下?

总结一下,我的个人猜测就是:袁象先谋求“拥立首功”,先杀朱温而立朱友珪,不料分赃不均,朱友珪过河拆桥于是袁象先联络了下家,重新拥立朱友贞。

李存勖消灭后梁时,袁象先率先投降,并拿出大量金银财宝,向河东集团全部高层进行无差别、地毯式行贿。于是袁象先深得李存勖宠信,被赐名“李绍安”,被授予高官厚禄,并将他的宋州宣武军改名为“归德军”,还告诉他是特意为他改的名。

袁象先死后,李存勖追赠他“太师”,后周建立后,追赠他中书令,追封楚国公。

也就是说,袁象先作为“前朝元老”,是为数不多地没有被后唐政权否认、抹黑、丑化的后梁政治人物,相反,还是后唐政权竭力维护、美化的对象。那么袁象先的一切污点比如我的猜测也会被人为修饰、篡改。

无论真相如何,末帝朱友贞登基坐殿,承继大统,在他的带领下,后梁江山又该何去何从?

敬翔也无需告诉“天下”,只需告诉朱温的诸子侄、诸勋旧就可以了。他用一句话就可以推翻朱友珪。

敬翔之于朱温,如诸葛亮之于刘备。自从朱温镇汴以来,一直到后梁灭亡,敬翔始终以朱温首席大谋士的身份参与其中,唯独在这最为关键、最为动荡的半年中,敬翔却如人间蒸发,不见诸史册,实在百思不得其解。

5,袁象先同样是禁军的重要统领,诛杀朱友珪的主力军。然而按照史籍的记载,诛杀朱友珪根本没用到被朱友贞策反的龙骧军,也没借助杨师厚的野战军。似乎他只是确认一下朱友贞和杨师厚的态度,只要他们一点头,杀皇上啥的不劳你们费心。

于是乎……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朱温,是不是也是这么死的?

特此声明,以下观点纯属个人猜测:外戚袁象先,才是两次弑君的真正主谋!之所以有第二次弑君朱友珪,是因分赃不均,产生分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