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重生科技狂人 > 第0880章 下任港督挑战唐首富

第0880章 下任港督挑战唐首富(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冷眼旁观的首富先生,在听取部下工作汇报的时候,顺便打听了一下相关的详细消息——华纳为《刺杀肯尼迪》的营销,投进去了1500万美元;而这部电影在上映的第一周,和《美‘女’与野兽》并列排在了全美票房的第五位,直到1992年1月的第一个星期,也有了实际突破,缓缓上涨的全球票房达到了5000万美元,同时正面评论呈上升趋势,甚至还获得了8项奥斯卡奖提名。

在唐焕看来,暂且不论肯尼迪遇刺事件里有多少‘阴’谋,就电影本身而言,奥利弗·斯通的导演功力是不容置疑的,将如此千头万绪的历史事件搬上大屏幕,光下死功夫还不够,要不然,也不能吸引观众在电影院里坐那么长的时间。

不过,话说回来,奥利弗·斯通再有才华,没有资金支持,电影不可能拍出来;没有能量更大的无形之手托举,电影刚上映就肯定被口水淹死了。

正如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格尔八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业力钦,当天9时38分,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被俄罗斯国旗取而代之,这里面的按部就班,说没有猫腻,谁肯信啊。

反正看了《刺杀肯尼迪》这部电影后,首富先生对再去德克萨斯州这个共和党的大本营,有了心理‘阴’影,但和加州“硅谷”遥相呼应的“硅丘”,就位于它的首府奥斯汀,每年不视察几次还真不行。

当《刺杀肯尼迪》上映之后,众多美国主要报社都撰写社论,以严厉的措辞批评奥利弗·斯通亵渎历史、不尊重史实,以及他对时任副总统、后来继任为总统的林登·约翰逊,也参与刺杀约翰·肯尼迪这一‘阴’谋的指控。

比如,《纽约时报》的伯纳德·文罗唱衰道——如果华纳能让《刺杀肯尼迪》走远,那就是好莱坞的奇迹;他还在文章中呼吁华纳做自我检讨。

再如,该报的文森特·坎比,通过针对这部电影本身所写的一篇评论,批评道:“奥利弗·斯通对影片制作采用的风格非常随便,很多很短的,频繁的,不知所云的,一个接着一个的镜头,夹杂着背景音乐、噪音,对话,还有更多的噪音,更多的对话,像夹心饼一样。”

甚至还有媒体直接发文“抵制奥利弗·斯通编造的事实”,来攻击《刺杀肯尼迪》。

当然了,也有媒体人赞赏《刺杀肯尼迪》,比如《华盛顿杂志》的一名资深电影评论家——派特·多维尔,但在提‘交’评论时,被主编约翰·里姆伯特驳回了,理由是不想看到对该影片正面的评论,他和其他杂志的编辑都一致认为这部影片是荒谬的;为此,派特·多维尔当即辞去了职务。

?

<div class="adread"><script>show_read();</script></div>

<div align="center"><script src="/Ads/txtend.js"></script></div>

</div>

手机用户请浏览 <a href="http://m.bqg8.cc" target="_blank">http://m.bqg8.cc</a>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

与此相比,声望更高的罗杰·利伯特,就能发出声音了。他在《芝加哥太阳报》中对《刺杀肯尼迪》表示了赞赏,“这部电影的成就,不在于它解答了肯尼迪遇刺的秘密,而在于它正试图唤醒自1963年之后,在人们心中渐渐逝去的民族‘精’神。”

做为导演,奥利弗·斯通个人自然是压力巨大,甚至在接受电视采访后,收到了死亡恐吓信。

梳理一下对《刺杀肯尼迪》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对新奥尔良检察官吉姆·加里森的描述是否准确,以及在改编的历史资料片中,加入了被人为‘混’合的片段。

为了回应这些批评,奥利弗·斯通写了一本长达593页的书——《刺杀肯尼迪–关于这部电影的书》,其中包括了剧本的全部注释,另外还有97条来自支持和批评者的评论,以及340条研究记录。

在这种铺天盖地的争议声中,华纳对《刺杀肯尼迪》支持,可以形容为“力‘挺’”,仅表示——由于电影时间过长,长达三个小时,上映场数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