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293章 肯迁京畿就活,不迁就死

第293章 肯迁京畿就活,不迁就死(第2 / 6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身在南衙的烟花世界里,看到的都是富庶景象,也同样能看到亡国的征兆。

漫山遍野因为失地而不得不四处流动的流民,数十里土地阡陌荒芜长满了杂草,百姓们饥寒交迫无以为继,穷民苦力终日辛苦仍然不得饱腹。

秦淮河畔的莺莺燕燕歌舞升平是大明,城外草市挣扎求生的也是大明。

都是大明,一个富有的大明,一个贫穷的大明。

在汪道昆看来,政治就是个对人多妥协的游戏,显然城外草市挣扎的穷民苦力才是多数,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缙绅富贾是少数。

朱翊钧不愿意被拘束,不愿意被定义,他崇尚自由,但是他从来不崇尚无底线的自由。

自由不是无底线的,不是肆无忌惮的为所欲为,完全的、彻底的、毫无底线的、毫无顾忌的、没有任何原则的、没有任何限制的、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个人、团体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去行动,这种自由只会造成无序、混乱和失控,在这种风力舆论下,每个人都会选择根据自己的欲望,随意的使用暴力,让他人屈服于自己的意志。

作为皇帝,朱翊钧是不能坐看大明朝变成那个模样,他需要将大明维持在一个相对有序、公平和平等的状态,减少压迫和朘剥,哪怕他做不到最好,但只要能做一点点,大明的天空就能清朗几分。

最大的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而是一种有序的、公正的、平等的自由。

这就是朱翊钧对自由的理解。

这些个缙绅富贾他们的声音再大,也是少数。

张居正在某次讲筵的时候,脑海里闪出一句炸裂他三观和思想钢印的话,劫富济贫,张居正想要忘掉这句话,可越是想要忘记,却记得越发的清楚,逐渐形成了一种苦一苦势要豪右,骂名我来担的施政理念。

张诚嗤笑了一声说道:“咱家最近听闻,南衙有句谚语,说的是:清丈还田,敲骨吸髓。敲得谁的骨,吸的谁的髓?南衙清丈已经五载有余,违抗明旨只为私门之利,既然是利益之争,那就斗个你死我活就是。”

“先从谁开始?”骆秉良将绣春刀拍在了桌上,看了一圈,平静的说道。

“华亭公徐阶徐氏吧,迁富户充实京畿,从徐阶伊始吧,土地都在他们手中掌控,这南衙政务千头万绪,要找到那根线,就从土地开始,所有的新政,其实都在围绕着土地进行,从徐阶开始,从松江府开始。”汪道昆提议。

南衙缇帅骆秉良、应天巡抚潘季驯、松江巡抚汪道昆、松江总兵官陈璘、南衙兵备太监张进、松江镇提督内臣张诚,南京礼部尚书潘晟、南京都察院佥都御史张岳、松江造船厂总办郭汝霖、赵士祯等人,齐聚南衙应天府衙门,他们接到了皇帝的圣旨和皇帝送来的第一批投资银,共计二百万两。

“治人比治水难啊,还是做河道巡抚的时候,轻松的多,跟黄河较劲也好过跟人较劲儿。”潘季驯对着所有人首先说了一句牢骚话,这句牢骚话,就表明了今年南衙官吏真的很难,比治水、驯服黄河那条烛龙还要难。

大明南衙的新政包括不仅限于开海、清丈、还田、整饬学政、禁止聚众讲学、疏浚水路、迁徙富户、稽税、海外对琉球、鸡笼、倭国的开拓等等,这些事儿,全都是得罪人的事儿,而且涉及到了利益之争,矛盾已然激烈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潘巡抚所言极是,国朝有振奋之意,陛下有励精图治之心,此乃我朝幸事,身处南衙,总是觉得岁月静好,其实大明已在亡国的边缘,国库空空如也,边患入寇京畿,当行新政,幸甚至哉,与诸君同行。”

“同志、同行,方才同乐。此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汪道昆十分认同潘季驯的话,他的状态很奇怪,很累同时很亢奋,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参与怎样的事儿,他也清楚张居正要行新政的原因,大明要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