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重生之山村人家 > 90.第90章

90.第90章(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经过多重过滤,污水便也清亮了起来,流进水塘里,可种些芦苇荷花,再养几尾锦鲤,便成了村庄一景。

这一次大家都看得极认真,边看边点头小声议论,张书记见了也频频点头。

第二部分是农耕文化展示区。倒也没有专门划分一块地方来做展示,只在村民房前屋后或路边圈画出若干地方。届时把那些过去用过的、现在闲置的老家什都摆出来展览,旁边写上说明。为让村民了解农耕文化是什么东西,佳慧还在网上找了些磨盘、犁耙等东西P了上去。

大家一看便明白,顿时纷纷讨论起来。这一个说:“我家就有磨盘,十年前还拿它推过汤圆浆。到时拿出来摆给娃儿们看!”

两人几易其稿,前后忙了足半个月,佳慧才熬夜做出了一个汇报PPT。第二天她挟着电脑,先给李老师试讲了一遍。李老师听完激动不已,极为满意,立刻就给张书记打了电话,说村庄的改造方案他们已经研究成熟了。

张书记也很兴奋,连忙召开了村庄改造筹备会,让佳慧和李老师到大会上讲。考虑到村里没有投影,佳慧特意把家里给孩子们看动画片的投影仪带过去,就投在村委会议室的白墙上,给大家把设想讲了一遍。

她的PPT分为好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旱厕和污水改造的。这方面她提出一个设想,把每家每户的猪圈集中起来养殖,鸡也不能散养了,要圈在自家后院养。这个想法一提出来,

“这只怕不行!鸡圈起来养,无非是在院后插个篱笆。那猪要是也集中起来养,每天喂猪都得多花多少功夫!”余四叔说。

“就是!喂在自家屋后头,提猪草过去就几步路。倘若喂在公家的猪圈里,每天往返就累人得很,谁耐得烦?”李三孃说。

接下来的几天,佳慧菜也不种了,公主号都断更了两天。每天送完孩子,就去石桥南村转悠。除了她,张书记还请了一位顾问,是位年近七十的退休老教师,姓李,现在就和老伴住在村里,是石桥南村老一辈中公认最有才华的人。

李老师带着佳慧四处看了好几天,把村庄的每个角落都跑到了,还给她讲了很多关于村庄的典故。比如那座三孔石拱桥是清代咸丰年间本地一位李姓财主集资所建,以前就叫李家桥。桥头早先有块石碑,记载了为修桥募捐的事情。如今那石碑也不知被谁抬去垫了猪圈。

桥南村原本叫李家庄,姓李的人家很多,村后面还有座破烂溜丢的祠堂,也是李家祖先修建的,破“四旧”时里面的牌位和神像都被砸了,改成了民兵办公室,后来又成了村委办公室。如今村委早搬了地方,那几间房就空在那里,年深月久,已经是快塌了。

村里还有七八棵古槐,每棵都有两人合抱那么粗,据李老师说,这里头也有一个传说。不知是前朝哪一代的时候,石桥南村这一带遭遇饥荒,村民们都外出逃荒去了,只有一位李姓村民,因老母卧床不起而被迫留守在此。母子二人饥饿难耐,夜里得仙人指点,说后山上有株槐树,可前往彼处采摘槐花来吃。儿子便依照指点上了山,果真找到那棵槐树。母子俩靠吃槐花度过了饥年。后来李家发达了,为了不忘仙人恩情,这才在村里遍植槐树。

佳慧听得津津有味。这类传说,几乎年代久远些的村庄里都有。不过本地人对槐树的感情不同于其他树种,毕竟饥荒年月,槐花就是珍贵的粮食。而且这么粗大的槐树散布村庄中,非常值得好好做一做文章,打造好了,就是别处难得的景致。

一个村民道:“多费些力倒还好说,一头猪要是得了瘟症,全村的猪只怕都跑不脱!”

“瞧你说的!喂在自家屋后头,瘟症就不传染了?别说一个村的猪,就是邻村的猪得了瘟症,照样传染过来!”村里的刘会计说。

……

李老师再三再四地请大家安静,会议室里这才又重新静下来,大家继续听佳慧往下讲。

佳慧简要地介绍了三格化粪池的制作方法和过滤原理。各家各户的旱厕改造之后,污水经过三格过滤池,过滤后流入公共下水道。公共部分的下水道沿村庄地形而建,两侧硬化后修成明渠,里面种植水葫芦和其他水生植物,建成阶梯状,一级一级地自北向南流,到了河边那个大水塘,渠尾便做成三级花瓣形状的过滤池,里面也种满各种水生绿植。

一老一小背着手到处乱转,姑姑和燕子姐等人见了,都纷纷地笑:“考察团来了!佳慧,快好好考察,把我们村也修得跟你家一样好看!”

几天看下来,佳慧一路拍了许多照片,还手绘了一副村庄的地图,何处是房屋、何处是河流、何处是树林、何处有老槐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然后她拿着地图,和李老师商讨着,先画出了村庄的下水道。

村里原本也有污水沟。各家各户的房屋周围留有边沟,下了大雨,边沟的水依地形流下来,汇聚到一处,便从高到低形成了几道污水沟。只是沟底满是落叶淤泥,早就堵塞不通。但李老师看过之后,认为那污水沟的位置非常适合村庄的地形,可以善加利用。佳慧对此也深表赞同,整座村庄的下水道便是在那几条污水沟的基础上加以扩建和完善后形成的。

关于村庄的建设,李老师还提出了在村里修建农耕文化园的想法。他觉得,现在别说城里的孩子,很多农村长大的孩子都对农耕文化十分陌生,大部分器具都没听说过,更别说见过、使用过了。况且在村里放置些老物件,也可增加些农家趣味。这想法又和佳慧不谋而合,两人越发谈得投机。

一连好几天。佳慧来了石桥南村,连姑姑家都不去了,径直到李老师家,连中饭都在李家吃。李师母每天做饭做菜,偶尔看到那两人产生争执,还要负责劝解,“小罗,你别跟他一般见识!死老头子倔了一辈子!谁左犟得过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