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李三古堆 > 第211章 池淮阻击战①

第211章 池淮阻击战①(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柳曼弄到了一辆汽车,柯岩即率小分队乘车到达明光附近的桃仙镇,在这里找到了国军第31军的部队。

第31军的部队曾经在秀才埠的张公山阻击过日军。只是那个时候柯岩他们还在大庄地区。

据说张公山之战是三十一军军长刘士毅使用的“诱敌深入”之计,即让部队作像征性抵抗,引诱日军至明光的池河地区包围歼灭之。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李宗仁积极调兵遣将,制定作战计划:第五战区主力在津浦线一带陈兵,阻击北上日军于淮河南岸。

随后,李宗仁将驻防海州的李品仙第十一集团军调至津浦线南段的明光地区,与于学忠1等部组成淮南兵团,负责阻击津浦线南段的日军。

在津浦线南段阻击日军的部队大部分是李宗仁的桂系。

这些部队的士兵大部分来自广西农村,忠厚淳朴,在李宗仁的亲自调训下,不仅战斗力较强,而且风纪良好。

所以开赴抗日前线后,士兵们与当地人民之间形成了友善和谐的关系,为日后发动民众,军民合作共同抗击日军2,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柯岩为什么判断明光将有激烈战事呢?这是基于他对军情有一个明晰的了解。

1937年12月,日军攻占南京和济南后,急欲打通津浦线,夺取徐州,以取道郑州南下,攻取武汉。

1937年12月中旬,日军第13师团自镇江、南京、芜湖渡江沿津浦线北上,与津浦线北段日军遥相呼应,准备一举攻下徐州。

12月下旬,占领南京的日军第13师团渡江后即攻六合、滁县,沿津浦线北犯,拟攻掠明光、蚌埠等地,并试图直趋徐州。

守卫在津浦线南段的国民党第十一集团军李品仙部、第二十一集团军廖磊部及51军于学忠部,利用既设阵地,在空军支援下,节节予敌阻击,将津浦线南端截成几段,与日军相持于淮河一线。

根据李宗仁的部署,李品仙3对参加津浦线南段阻击日军的作战部队做了相应部署:于学忠的51军沿淮河北岸构筑防御阵地,并抽调部分兵力在南岸的蚌埠阻敌。

31军主力部队在凤阳、红心铺一带构筑工事,由此从侧面对沿铁路线北进的敌军实施攻击,准备将敌分割为数段后分别予以歼灭。

而日军为攻取徐州,采取南北夹击的战法,即第十一师团沿津浦路北线向徐州攻击前进;第十三师团沿津浦路南线向徐州攻击前进。

守卫津浦南线的是李品仙的第十一集团军。而布置于池河一线的第三十一军,迎击的正是日军第13师团。

根据当前情况,柯岩在研究他们的去向时,毅然决定参加池淮阻击战。

在李宗仁的指挥下,桂军李品仙部在明光一带与日军展开拼死血战,经过两个月的顽强阻击,日军被阻于淮河南岸,无法北上。

后来,李宗仁曾在其回忆录中写道:“从津浦线南北夹击徐州的敌军,一阻于明光,再挫于临沂,三阻于滕县,最后至台儿庄决战。”

李宗仁将池淮阻击战视作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其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不过这一切,除了柯岩,柳曼等人是不清楚的。

他们不清楚,事实上,当时的形势是很微妙的。自南京失陷后,国民革命军全部撤往了浙江、安徽等地,淮河一带一度兵力十分空虚。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