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148章 五经十四博士

第148章 五经十四博士(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汉书》云:“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总领焉。”

这十四家都属于今文经学,其官学地位一直保持到现在,由此而产生的十四位五经博士也都是今文经学的集大成者。

《汉书》云:田何传《易》授丁宽,丁宽授田王孙,王孙授沛人施雠、东海孟喜、琅邪梁丘贺,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又东郡京房受《易》于梁国焦延寿,别为京氏学。又有东莱费直,传《易》,授琅邪王横,为费氏学。于是施、孟、梁丘、京氏四家皆立博士。

今洛阳太学的《易》博士有四位,分别是陈留东昏的刘昆后人刘朴专研《施氏易》,南阳育阳的洼丹后人洼度专研《孟氏易》,汝南平舆的戴凭后人戴傅专研《京氏易》,颍川鄢陵的张兴后人张慎专研《梁丘易》。

《汉书》云:济南伏生传《尚书》,授济南张生及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同郡宽,宽授欧阳生之子,世世相传,至曾孙欧阳高,为《尚书》欧阳氏学;张生授夏侯都尉,都尉授族子始昌,始昌传族子胜,为大夏侯氏学;胜传从兄子建,建别为小夏侯氏学,三家皆立博士。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又名大学。汉初,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经王莽之乱后,太学零落,等到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于建武五年,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

永建元年,顺帝刘保对太学进行了重修和扩建,耗费一年时间,用工徒十一万二千人,建成两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开始大肆招揽生源,所招学生称之为太学生。

当今天下承平已久,游学增盛,洛阳的太学生人数更是多至三万人。

这几日,由于二篇半《尚书》佚文在太学的传开,让所有的太学生们都为之振奋。还未等五经博士确认,诸生便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开始研究其内容。

“此篇《保训》其内容述及上古之事,又为说教之形式,正是训诫的问题。其中蕴含着‘中道’和‘阴阳和谐’的观念,真乃不可多得的佳篇。”

今洛阳太学的《尚书》博士有三位,分别乐安临济的牟长后人牟御精于《欧阳尚书》,北海安丘的牟融后人牟燮精于《大夏侯尚书》,东海兰陵的王良后人王繁精于《小夏侯尚书》。

《汉书》云: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为作诂训,是为《鲁诗》;齐人辕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韩诗》;三家皆立博士。

今洛阳太学的《诗》博士有三位,分别是任城魏应的后人魏琨精通《鲁诗》,琅邪东武的伏恭后人伏韬精通《齐诗》,淮阳薛汉的后人薛昭精通《韩诗》。

“兄所言甚得吾意,但是吾更爱《厚父》,篇中有关‘天命’、‘德’、‘民’等叙述,发人深省,吾读《周易》和《道德经》时,常有疑问,近日读过《厚父》之后,茅塞顿开,大有感悟。”

“两位仁兄言之有理,不过对吾震撼最深还是《封许之命》中周文王对许国之君的嘱托:惟就章尔虑,祗敬尔猷,以永厚周邦。从此言,我们不难看出,周得民心,而天命在周。”

……

外面太学生议论得如此热闹,学院深处的一处宅院中,十四位五经博士聚在一起商讨处理办法。

五经博士,汉初武帝时立,每一经都置若干博士,博士下又有弟子。博士与弟子传习经书,分成若干“师说”,也就是若干流派。武帝时的五经博士共有七家。武帝以后经学日益兴盛,博士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确定了十四家博士。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