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范进的平凡生活 > 第三百三十九章 妙人张四维

第三百三十九章 妙人张四维(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王锡爵是东南名儒,在东南地方极负才名,在当今之世乃是文坛泰斗,于朝廷里亦很有号召力。在原本的历史上,就因为五大臣求情事件,张居正被他逼得差点横刀自尽,足见其磨人功夫了得,也证明他身份地位尊崇,不是等闲之辈。

眼下王锡爵一如历史上一样,开始为邹伍两人求情奔走。由于张居正乃至冯保都不在京师,远不救急,他所能找到的也就是张四维。凭良心讲张四维找范进来办此事,也是一份好意。

毕竟范进将来的出身在翰林院,王锡爵是文坛前辈,在翰林院极有影响。一语之褒胜于华衮,卖这个人情给他,对范进而言,自是有利而无害。

范进先是谢了恩师提携,又自谦虚几句,最后道:“其实弟子原本是不打算上疏为邹元标等人求情的。这两人的言辞,实在是太狂悖了一些。从宫中来的消息,慈圣凤颜大怒,便是宫中老人,也不见太后发过这么大的火。此时上疏,颇有为难之处,但是既然恩师吩咐,弟子义不容辞。”

张四维看看范进,“退思,你能这么想就再好不过了。其实还是那句话,我们出面求情是个人情,亦是给王公面子。倒不是说真让你必须把人保下来,那就太强人所难了。只要心意到了,能否救的下来,就只能看天意。王公不是个不讲理的人,不会怪你的。这回朝廷里出了这么乱的事,连内阁都成了虚设,馆选就更谈不到。等到太岳先生回来,必要先开馆选,到时候退思便可入玉堂为国出力,那才是你的正途。”

张四维的表情不严肃,仿佛只是师徒之间一次极寻常的聊天对话,不涉及什么重要问题。

“邹元标是新科进士,与你有同年之谊,算起来也是我的门生。虽然我不曾把他当弟子看,但是不管怎么说,同科同榜都是缘分,大家守望相助是题中应有之意。这次是他自己无知,冒犯太岳,理当受些惩戒。可是伍效之素来体弱,又与冯保有隙,若是一顿廷杖下去,我怕是打杀了他。不看僧面看佛面,眼下王荆石多方奔走,为二人乞命。他与为师有些交情,又向为师主动提出请退思出面疏救,此时不救似乎从道理上说不过去。虽然为师知道邹元标狂悖无理,触怒慈圣,但念他年幼无知,还是给他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为好,至少也要给王公一个面子。倒不是说一定要把情求下来才行。但是做不做的到是一回事,做不做,又是一回事。你在这里一动不动,总归是不大好,于你未来仕途,也无好处。”

在范进的影响下,历史发生了些许变化,虽然从大局看来,这种变化于原有历史轨道来说,区别并不甚大,但是具体到某个人的命运来说,这些变化导致了他们中一些人的人生偏离了原本的轨迹,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在原本的历史时空里,张居正并未使用拖刀计,阵斩张翰这些事做完以后依旧在京师居住。这种强硬的态度激发了很多大臣的不满,包括张居正门生赵用贤,也加入了上本弹劾张居正的行列,最终出现廷杖五大臣事件。

可是在眼下,在范进的手段影响下,历史发生了几点不同。先是张居正离京,这个姿态做了出来。一些人不满意,但是也有一些人觉得张居正这样做证明其确实想丁忧,至于夺情则是无奈之举。并不是所有人都与世家豪门联合,就像不是所有人上本章都别有企图一样。朝廷中大部分人,之所以反对夺情,本身还是从维护纲纪的角度出发,并不是对张居正本人意见。

“一切全靠恩师栽培。”

在他作出这个姿态,以及天子再三挽留后,这部分人对于张居正的怒意就不像原本历史上那么严重。加之黔国公事件分散了一部分朝臣的注意力,也让一些人认为非得张居正出面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是以对夺情之事就不再追究。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的五大臣事件,就变成了邹元标、伍惟忠、吴中行三大臣事件,艾穆、沈思孝、赵用贤几人并未上疏。而在这几个上疏人中,吴中行的意见属于老成之见,不能算是针对张居正,因此并未收到冲击。真正倒霉的,只有邹元标、伍惟忠两个。

万历下旨,由锦衣卫将两人逮捕入诏狱,虽然没有公开宣布处置方针,但是宫里已经有消息流传出来,要对他们施以廷杖。从五大臣变成两大臣,加上邹元标本身也只是观政进士,还没进入官场,影响力比起原本时空的五忠臣事件大为不如。但是自万历登基以来,廷杖文官尚属首次,一些大臣还是给予了关注。

廷杖这种只有大明天子能动用的私刑,虽然是言官邀名利器,但也是一道生死难测的鬼门关。伍惟忠体弱多病,一顿廷杖打下来,人是否还能活下去,都在两可之间。

詹事府詹事王锡爵现在正在京中四处奔走,组织大员上疏营救,向天子求情。包括礼部尚书马自强以及申时行在内,已经联合了十几位要员上奏章请求宽恕邹元标和伍惟忠两人的罪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